创建者:

所属单位: 中物联

创建时间: 2025-07-18 08:20:29

匿名化处理:

核心知识与技能目标

核算依据、核算边界、核算公式、结果分析

案例背景

某国际港务集团是某地港口公共码头运营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集装箱码头业务、散杂货码头业务、港口物流业务和港口服务业务,形成了包括码头装卸、仓储堆存、航运、陆运、代理等服务在内的港口物流产业链。2023年,公司母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64亿吨和4915.8万TEU。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第十四年位居全球首位。 总体而言,近三年该港务集团碳排放总量处于100万t CO2左右的水平,在变化趋势上呈现出先降后增的V字型特征。2022年碳排放总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碳排放系数调减,2023年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上升。 总体而言,近三年该港务集团碳排放结构以直接排放为主、间接排放为辅。与2021年相比,2022年和2023年直接排放占比有所增加,间接排放占比相对降低,其原因主要包括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及其排放系数调减等。 总体而言,近三年该港务集团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主要归功于公司采取的油品集中管控、混合动力节能型轮胎吊更新、非道路机械电动化升级、照明灯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减排措施。

核心冲突

该港务集团碳排放的边界范围包括该集团所管理港区内用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等活动中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其中,直接排放包括由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所有并行使管理职责的燃油装卸设备、场内运输车辆、锅炉等燃烧设备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包括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自用的外购电力、热力等所导致的排放。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暂不纳入。

问题痛点

核算依据、核算边界、核算公式、结果分析

参考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近三年该港务集团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主要归功于公司采取的油品集中管控、混合动力节能型轮胎吊更新、非道路机械电动化升级、照明灯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减排措施。

学生案例
## 港口巨擘的“碳”索之路:边界、核算与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引言** 在全球航运业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碳排放的背景下,一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港口运营集团正面临着一项严峻的挑战。作为连接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该集团不仅承载着巨大的货物吞吐量,也肩负着日益增长的碳减排责任。然而,如何准确、有效地核算并管理自身的碳排放,成为摆在该集团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关乎企业的声誉、运营效率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 该港口运营集团位于某重要沿海区域,是当地公共码头的主要运营商。其主营业务涵盖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港口物流和港口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涵盖码头装卸、仓储堆存、航运、陆运、代理等服务的完整港口物流产业链。近年来,该港口集团的业务量持续攀升,尤其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充分展现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伴随业务的蓬勃发展,碳排放管理也日益成为集团关注的焦点。近三年来,该港口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围绕1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上下波动,呈现出“V”字型变化趋势。2022年,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主要得益于外购电力消耗量的减少以及碳排放系数的调整。但到了2023年,随着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碳排放总量再次出现反弹。 从碳排放结构来看,近三年该集团的碳排放以直接排放为主,间接排放为辅。值得注意的是,与2021年相比,2022年和2023年直接排放的占比有所增加,而间接排放的占比则相对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以及外购电力消耗量的下降及其排放系数的调整所致。 尽管碳排放总量有所波动,但该集团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却呈现出积极的递减趋势。这得益于集团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例如油品集中管控、引入混合动力节能型轮胎吊、推动非道路机械的电动化升级、实施照明灯节能改造以及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这些举措无疑展现了集团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的积极努力。 **核心冲突/挑战** 在集团积极推进碳减排工作的同时,一个核心的挑战却日益凸显:如何建立一套清晰、准确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碳排放核算体系?特别是,在碳排放核算的“边界”界定上,集团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考量。 当前,集团对碳排放的边界范围有着初步的界定:即集团所管理港区内用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等活动中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 **直接排放**:明确包括由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所有并行使管理职责的燃油装卸设备、场内运输车辆、锅炉等燃烧设备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排放。这部分排放源相对明确,数据收集也相对容易。 * **间接排放**:明确包括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自用的外购电力、热力等所导致的排放。这部分排放的核算则需要依赖于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和排放系数,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集团管理层和技术团队发现,当前的边界界定仍存在一些模糊和争议之处,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运输车辆的排放纳入问题**:目前,集团明确规定,港区外的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暂不纳入核算范围。但随着供应链碳排放管理理念的普及,一些内部专家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开始提出疑问:这些进出港区的道路运输车辆,虽然不属于集团所有,但其运营活动与港口业务紧密相关,其排放是否也应在某种程度上被纳入集团的碳足迹考量?如果纳入,如何界定这部分排放的责任归属?如果继续排除,是否会影响集团碳排放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2. **核算依据的选择与统一**:目前,全球存在多种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方法论,例如ISO 14064、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等。集团内部在选择具体采用哪一套标准作为主要核算依据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不同的标准在排放源分类、数据收集要求、排放因子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核算结果的偏差,并影响集团与国际同行进行对标和沟通。 3. **核算公式的适用性与精确性**:即使确定了核算边界和依据,具体的核算公式选择也至关重要。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燃料消耗,其排放因子如何选择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排放?对于复杂设备,如何考虑其运行效率和负荷变化对排放的影响?现有公式是否能充分捕捉港口运营的复杂性,确保核算结果的精确性? 4. **结果分析与决策支持的有效性**:最终,核算出来的碳排放数据如何进行有效分析,并转化为支持管理决策的洞察?目前的分析是否足够深入,能够识别出主要的排放源和减排潜力?集团已有的减排措施,如油品集中管控和设备升级,其对碳排放强度递减的贡献度如何量化?这些数据能否指导集团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成本效益的减排策略? 集团管理层深知,一个健全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准确的核算不仅能帮助集团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碳足迹,识别减排机会,还能提升其在投资者、客户和监管机构面前的透明度和信誉。然而,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压力下,如何权衡核算的全面性、准确性与可操作性,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决策点** 作为该港口运营集团的战略规划团队,你们现在面临着以下核心问题: 1. **碳排放核算边界的优化与调整:** 考虑到道路运输车辆的排放问题,你们是否认为当前的核算边界足够全面和合理?如果需要调整,具体应如何界定和纳入这部分排放,以确保核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请阐述你的理由。 2. **核算依据与方法的选择:** 面对多种国际和国内碳排放核算标准,你们会建议集团采用哪一套或哪几套标准作为主要的核算依据?请说明选择理由,并简要说明如何确保其在港口运营环境下的适用性。 3. **核算公式的精确化:** 针对港口运营的特点,你们认为在现有核算公式基础上,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或细化,以提高核算结果的精确性?例如,对于不同设备类型或运行模式,是否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排放因子? 4. **核算结果的深度分析与应用:** 除了总量和结构分析,你们认为还应该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哪些维度的分析,才能为集团的减排策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如何将核算结果与集团现有的减排措施(如油品集中管控、设备升级等)进行关联分析,以量化各项措施的减排贡献,并指导未来的投资决策?
教师指南
# 教师指南:港务集团碳排放核算与分析 ## 1. 案例概要 本案例聚焦于一家国际港务集团在过去三年间的碳排放管理实践。该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港口运营商,其业务范围广泛,涵盖集装箱、散杂货码头运营及港口物流服务。案例详细描述了该集团近三年碳排放总量、结构及强度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其在碳排放核算边界界定上的具体考量。核心冲突在于如何准确界定核算边界、选择核算依据和公式,并基于核算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减排措施评估,以应对其在碳排放总量上呈现的“V”字型变化趋势,并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 2. 目标受众 本案例适用于对企业碳排放核算、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及港口运营管理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特别适合学习环境管理、会计学、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的学生。 ## 3. 学习目标 完成本案例学习后,学生应能: * **理解** 碳排放核算的基本概念,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 **掌握** 碳排放核算边界的界定原则和重要性。 * **分析** 不同核算依据和公式对碳排放结果的影响。 * **评估** 案例中港务集团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的有效性。 * **应用** 所学知识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 4. 关键问题与分析框架 本案例的核心在于碳排放的**核算(Accounting Basis)**、**边界(Accounting Boundary)**、**公式(Accounting Formula)**以及**结果分析(Results Analysis)**。 * **分析工具/框架建议:** *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 用于理解范围1(直接排放)、范围2(间接排放)和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的分类。案例中明确提到了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但未完全覆盖范围3,可引导学生讨论其潜在意义。 * **PDCA循环(Plan-Do-Check-Act):** 可用于讨论港务集团在碳排放管理上的持续改进过程,特别是在减排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上。 * **SWOT分析:** 可用于分析港务集团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 **与案例内容关联:** * 案例中对“核算依据”、“核算边界”、“核算公式”的提及,直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要素如何影响最终的碳排放数据。 * “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的定义与GHG Protocol的范围1和范围2高度相关。 * 碳排放总量、结构、强度变化以及减排措施的描述,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结果分析的丰富素材。 ## 5. 讨论问题与建议答案 **问题1:根据案例描述,该港务集团在碳排放核算中是如何界定其“核算边界”的?请分析其界定方式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 **关键讨论点:** * **核算边界定义:** 案例中明确指出“该港务集团碳排放的边界范围包括该集团所管理港区内用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等活动中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 **直接排放:** 港区内排放主体所有并行使管理职责的燃油装卸设备、场内运输车辆、锅炉等燃烧设备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排放。 * **间接排放:** 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自用的外购电力、热力等所导致的排放。 * **排除项:** “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暂不纳入。” * **合理性:** 这种界定方式符合企业运营控制边界(Operational Control Boundary)原则,专注于企业直接可控的排放源,便于数据收集和管理。 * **局限性:** 排除道路运输车辆排放可能低估了其整个物流链的碳足迹(即忽略了部分范围3排放),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其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影响。 * **讲师应引导的分析性见解:** 强调核算边界的重要性,不同的边界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核算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在进行碳核算时,如何平衡核算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可引入GHG Protocol中范围1、2、3的概念,让学生讨论案例中的边界与这些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未纳入范围3排放的潜在影响。 **问题2:该港务集团近三年碳排放总量呈现“V”字型变化(先降后增),请结合案例信息,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关键讨论点:** * **2022年下降原因:** “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碳排放系数调减”。 * **2023年上升原因:** “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上升”。 * **碳排放结构变化:** 2022年和2023年直接排放占比增加,间接排放占比降低,印证了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和外购电力消耗下降的趋势。 * **讲师应引导的分析性见解:** 引导学生区分能源结构变化(如电力和化石燃料消费量)和外部因素变化(如电力碳排放系数)。强调碳排放总量不仅受企业自身运营影响,也受外部政策和市场因素影响。鼓励学生思考企业在面对外部系数调整时,应如何调整内部减排策略。 **问题3:案例中提到该港务集团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并列举了多项减排措施。请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并探讨未来该集团在减排方面还可能采取哪些策略?** * **关键讨论点:** * **已采取措施:** 油品集中管控、混合动力节能型轮胎吊更新、非道路机械电动化升级、照明灯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发电。 * **有效性评估:** 这些措施涵盖了能源效率提升(照明灯、轮胎吊)、能源结构优化(电动化、光伏发电)和管理优化(油品管控),从案例结果来看,这些措施确实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强度。 * **未来策略:** * **技术创新:** 探索更先进的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替代(如氢能、生物燃料)。 * **管理优化:**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员工碳足迹意识培训、供应链碳减排合作。 * **政策倡导:** 参与行业碳排放标准制定,争取政策支持。 * **范围3管理:** 考虑将道路运输车辆等目前未纳入的间接排放纳入管理范畴,实现更全面的碳足迹管理。 * **讲师应引导的分析性见解:** 引导学生从技术、管理、政策、供应链等多个维度思考减排策略,强调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鼓励学生结合港口行业的特点,提出创新性的减排方案。 **问题4:假设您是该港务集团的碳管理负责人,在现有核算基础上,您认为未来在“核算依据”和“核算公式”方面,有哪些可以改进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 **关键讨论点:** * **核算依据:** 确保引用最新、权威的排放因子数据(如国家或行业发布的电网排放因子、燃料排放因子),定期更新。考虑引入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思路,评估设备采购、报废等阶段的碳足迹。 * **核算公式:** 确保公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活动数据(能源消耗量)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对于复杂排放源,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计算方法。 * **数据质量:** 强调原始数据(如能源账单、设备运行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是核算的基础。 * **透明度与可比性:** 明确披露核算方法、边界和依据,以便与行业标准或历史数据进行比较。 * **讲师应引导的分析性见解:** 强调碳核算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管理决策的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核算过程,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和决策的有效性。可以引入ISO 14064等国际标准,讨论其对核算依据和公式的规范要求。 ## 6. 教学建议 * **潜在的时间分配:** * 案例阅读与个人思考:30分钟 * 小组讨论(问题1-4):45-60分钟 * 全班汇报与讲师引导讨论:45-60分钟 * 总结与反思:15分钟 * **总计:约2-2.5小时** * **白板计划思路:** * **左侧:** 案例背景(港务集团业务、碳排放总量/结构/强度趋势)。 * **中间:** 核算要素(核算依据、核算边界、核算公式、结果分析)——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讨论。 * **右侧:** 讨论问题及关键点(每个问题对应一个区域,记录学生回答和讲师引导的见解)。 * **底部:** 减排措施(已采取和未来可能采取的),以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 **具体活动建议:** * **开场破冰:** 询问学生对“碳排放”、“碳中和”的理解,以及他们认为港口行业的主要碳排放源是什么。 *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分配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利用白板或便利贴记录讨论结果。 * **角色扮演:** 在问题4的讨论中,可以指定学生扮演“碳管理负责人”,向“董事会”汇报其改进计划,增加互动性。 * **数据分析练习:**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提供一些简化的能源消耗数据和排放因子,让学生现场进行简单的碳排放量计算,加深对“核算公式”的理解。 * **案例延伸:** 引导学生查找其他港口或类似企业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比较分析,拓宽视野。 ## 7. 潜在挑战 * **概念理解:** 学生可能对“直接排放”、“间接排放”、“排放因子”、“碳排放强度”等专业术语理解不深。讲师需在讨论前或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解释。 * **数据分析能力:** 部分学生可能对数据解读和分析感到困难,需要讲师引导他们关注数据背后的逻辑和趋势。 * **边界界定:**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核算边界的复杂性,以及为何某些排放源被纳入或排除。 * **创新思维:** 在提出未来减排策略时,学生可能局限于案例中提到的措施,需要讲师鼓励他们跳出固有思维,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 8. 贡献者信息 本案例由杜 - 中物联根据真实世界场景改编。案例内容经过匿名化处理,旨在提供一个具有教学价值的讨论情境。
案例练习题
好的,以下是为该港务集团碳排放案例设计的评估问题集,旨在评估学习者对核算依据、核算边界、核算公式和结果分析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 **港务集团碳排放评估案例练习题** **一、 选择题 (共2题)** 1. 根据案例描述,以下哪项碳排放源**不**纳入该港务集团的碳排放核算边界? a) 港区内燃油装卸设备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 b) 港区内自用的外购电力所导致的排放 c) 港区内锅炉燃烧设备产生的排放 d) 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参考答案:** d) 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评分要点:** 测试对案例中“核算边界”这一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 2. 根据案例,2023年该港务集团碳排放总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碳排放系数调减 b) 油品集中管控,分布式光伏发电措施的实施 c) 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上升* d) 直接排放占比下降,间接排放占比上升 **参考答案:** c) 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上升 **评分要点:** 测试对案例中“结果分析”部分关键因果关系的识别。 **二、 简答题 (共2题)** 3. 请根据案例内容,简要解释该港务集团在近三年内碳排放总量呈现“V字型”变化特征的具体原因。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 **V字型特征:** 先降后增。 * **下降原因(2022年):** 主要包括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碳排放系数调减。 * **上升原因(2023年):** 主要包括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上升。 * **评分标准:** 能准确指出下降和上升的具体原因,并对应到年份,解释清晰。 4. 案例指出,该港务集团近三年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请结合案例信息,列举至少三项导致这一趋势的减排措施。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 **减排措施:** 油品集中管控、混合动力节能型轮胎吊更新、非道路机械电动化升级、照明灯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发电。 * **评分标准:** 每列举一项正确措施得相应分数,至少三项。测试对案例中“参考解决方案”的提取和归纳能力。 **三、 论述题/问题解决题 (共3题)** 5. 案例中提到,该港务集团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请结合你对碳排放核算标准的理解,论述将“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暂不纳入核算边界的可能原因。如果你是该集团的碳排放管理负责人,未来是否会考虑将其纳入?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 **可能原因:** * **控制权原则:** 道路运输车辆可能不完全由港务集团所有或直接控制,难以准确获取其燃料消耗数据。 * **数据可获得性/核算难度:** 车辆在港区外运行的数据难以追踪和核算。 * **重要性原则/优先级别:** 初期可能侧重于核算自身直接可控且排放量较大的部分。 * **行业标准/指南限制:** 某些行业核算指南可能暂未强制要求纳入此类排放。 * **未来是否纳入及理由:** * **倾向于纳入:** 考虑到供应链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客户要求、未来政策趋势(如范围三排放核算)、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 **纳入的挑战:** 数据收集系统建立、与外部运输公司合作、核算方法学选择。 * **评分标准:** 能从控制权、数据可获得性、重要性等角度分析不纳入的原因(3-4分)。能明确表态是否纳入,并从企业发展、政策趋势、供应链管理等角度给出合理论证(3-4分)。 6. 假设你作为一名外部评估专家,在审阅该港务集团的碳排放报告时,发现其2022年碳排放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碳排放系数调减”。请你从“核算依据”和“结果分析”的角度,提出你可能关注的疑问,并说明这些疑问对评估报告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 **关注的疑问:** * **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 是生产活动减少导致?还是能源效率提升?或是转向自产电力(如分布式光伏增加)?需要进一步了解背后的原因,以区分是经营性下降还是减排措施生效。 * **碳排放系数调减:** 调减的依据是什么?是国家或地方电网排放因子更新?还是计算方法调整?是否有权威机构的证明?调减是否合理、透明? * **对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 **准确性:** 若下降是由于生产活动减少而非实际减排,则报告可能夸大减排效果。若排放系数调减无充分依据,则核算结果可能失真。 * **可靠性:** 缺乏对这些变化的详细解释和证明,会降低报告的可信度,使利益相关方(投资者、监管机构、客户)对其减排努力产生质疑。 * **评分标准:** 能针对“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和“碳排放系数调减”分别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疑问(4-5分)。能清晰阐述这些疑问对报告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潜在影响(3-4分)。 7. 该港务集团在近三年碳排放结构中,直接排放占比有所增加,间接排放占比相对降低。请你结合案例信息,分析导致这一结构变化的原因,并探讨这种变化对集团未来碳排放管理策略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 * **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 **直接排放增加:** 案例提及“柴油、燃料油等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这直接导致了直接排放量的上升。 * **间接排放降低:** 案例提及“外购电力消耗量下降及其排放系数调减”,这导致了间接排放的相对降低。 * **对未来碳排放管理策略的挑战:** * **直接排放减排难度:** 化石燃料消耗增加表明生产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仍高,直接排放的减排(如燃料替代、设备电动化)可能面临技术、成本、运营等挑战。 * **范围一排放压力:** 随着直接排放占比上升,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来管理和减少自身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 * **绿色转型压力:** 国际趋势和政策导向更强调直接排放的深度脱碳。 * **对未来碳排放管理策略的机遇:** * **聚焦减排重点:** 明确了未来减排的重点应放在直接排放源的深度脱碳上,例如加速设备电动化、探索绿色燃料替代。 * **能源结构优化:** 可能促使集团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自产比例,减少对外购电力的依赖。 * **技术创新:** 推动在燃料效率提升、替代燃料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 **评分标准:** 能准确分析结构变化的原因(3-4分)。能从挑战和机遇两个维度,结合案例信息和碳排放管理知识,提出合理的策略影响(4-5分)。论述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深度。 ---